惠州这几座塔,你只知道名字却不知道背后的真相!

【发布日期:2015-06-17】 分享到: 腾讯微博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


  惠州市区有三座“神秘”的宝塔!你可能经常走过路过,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。今天小编果断撕掉它们的“名牌”,让大伙儿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!

  最古老:泗洲塔

泗洲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上千年不易,是湖上最古建筑物没有之一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重建于明朝的泗洲塔。其实在唐代中宗年间,惠州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就在西山上建立了泗洲塔。

宋朝,苏东坡谪居惠州时,称此塔为大圣塔,又称玉塔。当明月升起,凉风拂湖逐波而过,湖光灿闪,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,倒影入湖晃晃游,诱得坡仙颂出:“一更山吐月,玉塔卧微澜”的佳句,构成西湖游客赞不绝口的“玉塔微澜”一景。“不知若个丹青手,能写微澜玉塔图”。夕阳西下,“倒景入湖塔影长,湖光袅袅动斜阳”,亦称此景为“雁塔斜晖”。

明代嘉靖四十三年(公元1564年)塔毁,明万历四十六年(公元1618年)又重建了现在的这座塔。清光绪初,塔顶先被飓风吹落,修复五年后又为雷电劈毁一角。1949年后才陆续得到修缮并增建了步级扶梯。泗洲塔雄踞湖心,是一座八角柱形的建筑,远远望去,似有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之势头。

每当明月东升,凉风逐波而过,湖光闪烁,泗洲塔便倒影入湖,若有若无。登塔赏景,每登一层视野便更为开阔,东、南、西、北,景色各异,登上顶层,惠州全景尽收眼底。每逢假日,慕名前来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,流连忘返。

最坎坷:文星塔

   文星塔原建于东江边三台石上,俗称“大江塔”或“三台塔”。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丘一鹗(宁都人,万历二十一年到惠修郡志)与叶萼(归善县今惠州人)、叶梦熊妻子廖氏等人出资兴建。文星塔北面10多米处是东江,向南有一座回龙寺。

   历史上文星塔与泗洲塔颇有渊源,在明朝万历年间,他们分别由一对师徒设计。师傅设计了文星塔,泗洲塔则由徒弟设计,于是两塔外形酷为相似。另外文星塔和泗洲塔由于分别位于西湖之东和东江之南,像雁飞一样相互呼应,曾为惠州西湖最为经典的风景之一——“雁塔斜晖”。

   清同治六年 (1867年),因风摧,塔顶飞坠。同治七年(1868年)惠州府知府蒋立昂、郡人殷光昌、邓延瑜等复建之。建文星塔有说为镇江之用,也有为提倡人文、增科举之说。明朝叶世任写有一诗《登文星塔》:“清秋揽胜与云平,紫气氤氲忆旧京。岳色嶙峋常护榄,江涛呼吸欲浮城。高标鹳雀频回顾,华落鱼龙只自惊。指点中原今古事,烟波万顷正含情。”因年久失修,文星塔日渐破败,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为筑防空洞,文星塔被拆,大部分砖块用来修建防空洞。2006年,市区滨江西一路施工时发现了不少青砖。在仔细检查之后,当时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认为,这里的确是文星塔遗址。2013年重建的文星塔不是在原址重建,不过重建地点距离原址不到200米。

最坚挺:文笔塔

文笔塔一直坚守东江,建于清同治年间。古称无“塔”字,只称文笔,坐落在惠州府城明代古城墙上。

据说,入清后,惠州一直文运不兴,科举成绩大不如宋、明两朝,在咸丰、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。为此,郡人集资在郡城之西(原址今商业步行街西出口北侧)兴建仓颉庙,郡城之东兴建文笔。仓颉庙面对挂榜山,在供奉字圣仓颉的同时祈求“祥云挂榜”———在通讯落后的科举时代,朝廷放榜那天郡人会聚集在仓颉庙前,西望最高的那个山有否祥云出现;如有“祥云挂榜”,寓意本郡就有举子中进士,后来称那个山为挂榜山。

文笔建在郡城之东和最高之处,将文笔下面的一条小巷冠名为“青云路”,祈求迎“东来紫气”,振兴文运,使读书人能沿着“青云路”青云直上。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安排,文笔塔建好不久,光绪十六年和十八年,郡人李绮青和江逢辰连续高中进士。近些年,经有关部门修缮,文笔塔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
在修缮的文笔塔第二层,有几个左旋“卐”字图案花窗引起议论,甚至有人误解为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标志。实际上“卐”字和两个连体的“喜”字、倒写的“福”字和没有顶(第一点)的“富”字一样,都是《新华字典》没有收编,但又被中国百姓认同和使用的吉祥文字。“卐”字原是梵文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,是挂在如来佛的胸前标志。此字北魏菩提流支和尚译作“萬”,唐玄奘译作“德”;武则天时又统一译作“萬”,寓意“吉祥萬德”,清初作为汉字编入《康熙字典》。

   在清代的时候,惠州府城曾有三塔鼎立之景。惠城三塔也见证了惠州历史的变迁。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能为惠州带来好的文运,但他表明惠州人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美好祝愿。现如今,提倡人文、增科举的功能已消失殆尽,但它们仍是惠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随着历史的沉淀,人文气息愈加浓厚。